写这封信时本人尚不知道清华已经为秦晖老师安排了更好一点的房子。听人说秦晖老师“下岗”故写此信。秦晖为清华人文学院发表论文最多的年轻教授,也是人文学院最早的教授之一。清华否决了秦晖为校聘教授,后来安排秦晖为待遇低很多的院聘教授。

尊敬的王大中先生:

我是一名曾在北大读过几年书的电脑工程师,现特因为贵校一位教授的事而给您写信。此人就是经济史专业的秦珲先生。

秦珲教授是当代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专家。我原来在北大读书时,就在许多高品位的杂志上见到秦珲老师的很多作品,也亲耳聆听过他的讲座。秦珲先生对劳动人民质朴的感情,在学术上的独到见解都是当代难能珍贵的,在当代的学人圈子里是举足轻重的一员。正是有了秦珲教授这样的学者,清华才有了一点机电之外的人文气息。

去年我去拜访秦珲教授时,没想他的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居室小得接待一两个客人都几乎周转不过来,我估计总共不到40平米;又处在顶层,不仅每天上下楼劳累,夏天还热得象蒸笼。今年夏天我再访秦珲教授时,条件显得更为艰苦:且不说没有空调,在写字台和床之间放个电扇的位置都没有。秦珲教授的书稿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写成!

秦珲教授的夫人金雁老师也是国内知名的东欧问题研究专家。象这样成绩卓著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竟然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固然跟我们国家知识分子的待遇差有关,但差到如此程度,跟清华本身就没有关系吗?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靠成绩、资历秦珲老师都能住到更好一点的房子,原因在于您,一位尊敬的名校校长由于某种原因不批准!

如果仅此而已,我就没有必要给您写信添麻烦了,不久前我听朋友说起秦珲老师被禁止代课,成了清华唯一的一名“下岗教授”!我不禁怀疑,现在的清华还是不是三十年代就誉满国际的那个清华,您是不是那个有我许多同学、好友甚至我的导师在那里毕业的清华大学的校长。

假如哪个教授、讲师学术不精、品德恶劣、挂个头衔混日子,那么让他“下岗”不仅应该而且必要。但是,在整个清华的人文学院,能比秦珲教授有更多得到广泛承认的著述的教授又有几人呢?也许,正是秦珲教授的文章思想过于深刻,研究的问题过于敏锐,文笔过于锋利才“配得上”“下岗”的吗?

三四十年代的北大清华人才遍地,鲁迅在北大也不过是当过一阵兼职讲师。清华的朱自清、陈寅恪、俞平伯等文史大家使清华在人文学术领域丝毫不让北大。而如今却正是人才短缺之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文革,中国的学术大家基本灭绝了。当今最有声望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大学问家仍然是民国时期过来的老人。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开始重新培养一代新的学者,但至今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仍然寥若晨星。正是在此用人之际,您,尊敬的清华校长,至少经过您的同意,专门让清华一位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年轻教授“下岗”!尤其是清华重建人文学院准备复兴人文学科的今天!

正如北大的辉煌离不开蔡元培、胡适,清华的荣光也少不了她在世界上最享有盛名时期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梅先生手中,年轻的清华大学迅速成长为可以和数百年校龄的大学相媲美的国际一流大学,除了和当时的学术气氛、知识分子的热情以及政府的支持以外,这和梅先生能任人唯贤的治校方针是分不开的。众多的杰出知识分子在清华找到了归宿,不仅在学术上任意发挥,生活上也根本没有饮食交通之忧。而今天,通过秦珲教授的遭遇就可以看到,清华的治校方针成了“去人唯贤”!

我没有在清华读过书,给您写信也不是单独为秦珲教授一人、清华一校惋惜。我是为中国的教育界惋惜。今天是清华的秦珲,明天可能是北大的钱理群,假如国内最高学府的最有思想的教授都被“下岗”,那么,中国的前途又会是什么呢?又谈何教育救国,复兴中华文明呢?

尊敬的校长,我对您的尊敬是建立在我相信清华的校长一定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并具有广博的人文关怀和独立的求实精神之基础上。我对清华的管理、待遇等具体措施不清楚,也许有些地方错怪了您,但我和其他普通人一样对您充满尊敬和期待,因为谁让您是清华大学的校长呢?

此致

敬礼

杨子立

1999/9/29/

注:我的地址是100081,学院南路55号。

电子信箱是:ziliy@263.net